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9
编号:13587484
基于脑功能核磁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8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11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据体重平均分为2组:正常组21只,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组(CUMS组)89只。正常组4~5只/笼饲养,CUMS组单笼饲养并予以应激。6周后,对模型大鼠进行病证模型评价及筛选(根据病证模型判定方法,最终为54只符合标准)。将筛选的大鼠根据行为学测试结果平均分为3组:1)M(模型)组:22只;2)S(四逆散)组:14只;3)F(氟西汀)组:18只;Z(正常)组大鼠不变:21只。

    1.1.2 动物造模与模型筛选 采用CUMS的方法进行造模,具体的应激方法如下:禁水24 h,禁食24 h,鼠笼倾斜(45°)12 h,潮湿垫料8 h,冷水(4 ℃)游泳5 min,束缚2.5 h,2笼合并12 h,照明24 h,夹尾1.5 min,36 V电压电击1 min,间隔30 s共45 min/次。每日的应激方式由2种不同应激方法组成,1周内不允许连续使用同一种应激方式,应激共持续8周。

    1.1.3 模型判定 前期实验发现,SD雄性大鼠CUMS刺激6~8周呈现稳定的肝郁脾虚型抑郁症[8],因此本研究在第6周,采用将肝郁脾虚型抑郁症证临床症状判定标准等效转化为大鼠宏观表征的方式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33 字符